作者:李国平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7/11/20 8:28:01 字体:【大】【中】【小】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近期一口气读完的一部书。越看越引人入兴,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年代。虽然习近平从上世纪60年代末插队到陕北延川,1975年离开农村上大学,我正值童年和少年时期,但对那时的农村境况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了初步认识和记忆。书中记载的许多故事和情景,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再现。
这部书记所以能够打动人,深受读者欢迎。我认为作品本身特色明显。一是视角独特。本书选择习近平总书记人生最重要的起点,即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延川黄土高原7年的知青岁月。这是一个年青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从北京大都市走到西北一个偏远的农村,从一个学生娃变成一个农民的过程,在成千上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习近平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呆的时间最长”的一员,这个粹炼使他得到了“获益终生的东西”,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他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内容真实。采用访谈“口述实录”的形式,图文并茂,从不同角度再现和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历程,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青年习近平从刚进村时的迷惘、彷徨到离开梁家河时的目标坚定、充满自信。其中青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当了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办磨坊、缝纫社、打淤地坝等,刻画出一个生动的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三是表述朴实。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语言朴实生动,画面感很强,人物形象和经历故事都栩栩如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很具可读性,有很强感染力,读来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身为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那份真挚情感,深深体会到如今身为总书记的习近平那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不变情怀,更加深刻理解了习近平同志成为党中央领导核心,成为深受爱戴的人民领袖,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青年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更让我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深受教育,体会至深。
一是要有不懈追求,培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人生旅途总会有艰难困苦的的坎坷历程。而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可以锻造人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成为自己意志消沉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自己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奋起的人。因为他有追求,志存高远。那些历史亲历者们都有一个深深的感叹,感叹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他当时是上山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艰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所经历的远不是农村艰苦日子这么简单,他是带着“黑帮子弟”的身份走进知青队伍里的,被扣帽子、被歧视,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而习近平坚定地相信黄土高坡曾养育了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自己。他真诚地和梁家河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挑战,从而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习近平同志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岁月,锤炼了习近平同志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毅坚强;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因而后来他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不贪图安逸,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河北正定,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充满自信,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追求、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二是要吃苦耐劳,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意志。坚强意志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远了,心胸就宽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习总书记曾讲,“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年仅15岁的人,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于是,我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12年中,经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他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但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个苦!”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这段不怕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炼了他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必须要培育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经受艰难困苦中锻炼意志、锤炼党性。
三是要真抓实干,培养敢作敢为的坦当精神。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胸襟。”勇于担当就要直面现实,就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善于解决现实问题。在梁家河乡亲们的心中,习近平同志是“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后生,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挑起村支书这副担子,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带领乡亲们攻坚克难,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解决吃水穿衣问题,减轻劳动强度,建成了第一个淤地坝,拓展耕地面积,解决吃的问题。黄土高坡烧火照明都是大问题,习近平听闻四川有建沼气池成功经验,便远赴四川学习技术,回到梁家河大力宣传推广。老同志对新事物思想僵化,遇到阻力,习近平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亲历亲为,反复试验,终于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成为了全省的典范,解决了煮饭缺柴火、照明缺煤油问题。为解决村民的日常用品供应,办起了第一个代销店。在他的带领下,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敢担当才能办成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并致力真抓实干是直接相关的。
四是要沉下基层,培养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习近平在七年岁月中,总是自称“普通农民,而不是知青。”他以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曾立志这辈子就当个农民。习近平同志还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项脱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真诚感情。只有将安心立命、成长发展的根系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之中,与父老乡亲们一起面对风吹雨打,体味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也才能真正收获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力量。正因为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真正沉入了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为民、惠民、富民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树立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思想理念。因而,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回到梁家河,还是见到梁家河的人,以及到其他农村、社区基层考察,张口说的问的,都是收入、医疗、养老等这些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情况,从中我们自然看出他的务实和诚恳,看出他心里一直掂念的是什么,正是这种源自内心的为民情怀,使得总书记把“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执政目标,使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诚热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五是要博览群书,培养高瞻远瞩的开阔视野。习近平同志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广阔的时空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山沟里文化活动相当匮乏,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时,带去了装满两个箱子的书,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图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看书到深夜。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数学、哲学、军事,注重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阅读了大量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及历史著作,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读政治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读哲学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读历史帮助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从中汲取历史智慧,读文学帮助他丰富精神世界。如饥如渴的阅读,使他增长见闻,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思维能力。习近平同志曾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须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自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那个时代学习、实践、博览群书的影响,孕育形成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改革精神、宏大的创造魄力。我们也从中深受启迪和教育,只有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融汇在我们的实践中,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娄底电大党委书记:李国平)